孩子“地包天”别忽视!这几个阶段是最佳干预时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下颌前突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部发育异常,俗称“地包天”。

来源:摄图网

“地包天”的典型特征为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呈前凸,下门牙位于上门牙前方,打破正常咬合。分为骨性(遗传导致骨骼发育异常)和功能性(不良习惯如长期吮指、唇侧推等引起)两类。

识别早期信号

  • 面部特征:面中凹陷、下颌前突,侧面呈凹面型,面部下段偏长,下唇外翻,这些关联的形态变化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 牙齿咬合关系:前牙咬合异常,下前牙位于上前牙外侧(即前牙反合),且因咬合接触异常,上下牙间出现间隙,形成前牙开合。
  • 功能性表现:咀嚼效率因咬合错位降低,特定音节发音不准,口腔肌肉失调引发张口呼吸,部分还会流口水。
  • 生长发育监测:颅面生长有特定时序规律,儿童面型变化与生长速率关联紧密。需特别关注下颌骨快速发育阶段的独特生长特点和面部轮廓改变。
来源:摄图网

选择最佳干预时机

  • 乳牙期(3~6岁):早期干预关键期,医师关注患儿口腔功能,通过矫正不良习惯、调节肌肉功能、指导口腔功能训练,并配合可摘式矫治器,帮助恢复正常口腔功能。
  • 混合牙列早期(6~9岁):患儿颌骨可塑性强、颅面骨骼发育未定型,可采用生长调节性治疗。根据其生长特点制定计划,引导颌骨正常生长,为后续治疗打基础。
  • 恒牙列早期(9~12岁):关键治疗期,此时颌骨增长快且发育未完全成熟,适合矫治骨性畸形。结合正畸矫正与正颌外科手术,根据颌骨发育状况制定计划,着重调整颌骨位置以建立正常咬合。
  • 青春期(12岁以后):此时患儿颅面骨骼生长接近完善,通过评估其面型和骨骼发育程度选择适宜治疗时机。部分病例仅需正畸治疗,重度畸形则需正颌手术配合正畸治疗,才能修复面型及咬合功能。

制定科学干预方案

  • 个性化评估:检测患儿颌面部发育特征,记录面部轮廓、牙齿排列、咬合关系等。借助头颅侧位X线片分析颅颌面骨骼,并测ANB角等参数。同时测量软组织面型,结合数据,制定契合患儿生长规律的个体化矫治方案。
  • 分阶段治疗:轻度病例早期用活动矫治器,借助生长发育势能改善下颌骨位置;中重度患者则由口腔正畸与颌面外科专家会诊,制定包括固定矫正装置配合治疗等方案。
  • 监测随访:定期评估面部发育、测量下颌突度等,随访记录包含生长发育曲线等关键指标,监护人需配合记录矫治器佩戴时长与不适情况。
来源:摄图网

预防保健不容忽视

  • 营养均衡:婴幼儿期注重补钙,维生素D可调节钙质代谢,适度晒太阳或吃含钙食物。进食多选硬物咀嚼,少食精细食物,于颌骨发育。
  • 口腔功能训练:咀嚼肌锻炼、舌位及吞咽功能训练,同时矫正呼吸模式,指导儿童用鼻呼吸、减少口呼吸。
  • 定期检查:新生儿 6 个月内首检,此后每半年评估一次,以便及时发现颌骨发育问题。

来源丨《家庭医药》2025年8月 第15期

作者丨杭州连天美医疗美容医院口腔科 王婵

编辑丨王冬琪

发布于:广西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