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酒店价格狂涨,网友称“正常价格”?从业者揭开行业真相
国庆假期临近,各地酒店价格普遍“高歌猛进”,部分涨幅甚至翻倍。有网友声称“这才是酒店正常价格,平时都在亏本卖”。事实果真如此?酒店价格的季节性波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营逻辑?一位资深酒店从业者用真实数据,揭示了行业定价的深层规则。
一、门市价虚高之谜:所谓“正常价”只是数字游戏
“拍脑门”的定价锚点
一位四星级温泉度假酒店前从业者透露,其酒店门市价定为880元/间夜,但实际执行价格体系截然不同:淡季(2-4月、6-9月)仅360元,平季(5月、10月)420元,旺季(1月、12月)480元。门市价更多是“对标同级别酒店的锚定数字”,并无实际参考价值。即使节假日房价涨至门市价,也并非网友口中的“正常价格”,而是人为设定的虚高标尺。
成本远低于想象
单间客房的实际成本构成清晰:低值易耗品(如洗漱用品)、洗涤费、能耗、租金均摊、折旧均摊及清洁提成,总和不超过80元/间夜。仅从单房运营看,即使淡季卖360元也远高于成本,“亏本卖”的说法站不住脚。
二、淡旺季的盈亏账本:整体亏损才是常态
出租率拖垮淡季营收
该酒店共100间房,淡季平均出租率仅25%。按淡季房价360元计算,月度客房总收入约27万元(100间×360元×30天×25%)。而客房月度总支出(含前述单房成本及公共区域分摊)约6万元。这意味着,若客房部员工月工资总额超过21万元,部门即陷入亏损。现实中,淡季往往“亏损运营或勉强持平”,需依赖餐饮、康乐等其他部门收入填补窟窿。
旺季未必是“摇钱树”
表面看旺季房价更高,但酒店整体运营成本(如人力、能源、物料储备激增)同步飙升。从业者直言:“旺季往往是很多酒店亏损的季节”,高客流伴随高负荷支出,利润空间可能反被压缩。
三、涨价背后的筛选逻辑:瞄准高消费人群
价格杠杆的隐形作用
节假日大幅涨价的核心目的,是“筛选消费能力强的游客”。酒店通过价格门槛,过滤对价格敏感的低消费群体,保留更可能在餐饮、SPA、娱乐等二次消费场景花钱的客人。一位从业者坦言:“消费能力强的游客,对酒店整体营收贡献远超房费本身。”
快捷酒店反超五星级的怪象
市场反馈印证了这一策略:部分热门景区周边,经济型酒店假期价格甚至高于五星级酒店。原因在于五星级酒店客群相对稳定,涨价幅度较克制;而快捷酒店则利用游客“将就一晚”的心理,在稀缺性驱动下价格失控飙升。
结语:理性看待价格波动,错峰出行性价比更高
所谓“节假日高价=正常价”的论调,本质是对酒店定价机制的误读。门市价的水分、淡季整体亏损的压力、以及涨价筛选客群的商业策略,共同构成了复杂的价格迷宫。从业者建议:若假期刚性出行,可关注景点一小时车程外的高星级酒店,其涨幅通常更理性;而追求性价比的游客,不妨选择错峰出游——不仅房价可能低至旺季一半,更能避开人潮,享受真正的松弛感。毕竟对酒店人而言,小长假他们正忙得脚不沾地,哪有机会加入游客大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