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4点已收复!A股,下一站去哪里?

8月13日,A股市场全天震荡走高,沪指突破去年10月8日高点,创近4年新高,深成指、创业板指也创年内新高,全天成交额达2.15万亿元。板块方面,有色金属、PEEK材料等板块涨幅居前,煤炭、银行等板块跌幅居前。有观点认为A股仍有较大上涨空间,但也存在短期震荡回调的可能。多家券商定义A股市场为“牛市”,预期可能因美元降息周期开启而强化。投资者需注意板块轮动和8月利好因素有限,建议日内短多为主,后续急跌则是重新入场做多的机会。

每经记者|肖芮冬    每经编辑|彭水萍    

8月13日,市场全天震荡走高,沪指突破去年10月8日高点,创近4年新高。截至收盘,沪指涨0.48%,深成指涨1.76%,创业板指涨3.62%。

板块方面,有色金属、PEEK材料、CPO、光刻机等板块涨幅居前;煤炭、银行、港口、物流等板块跌幅居前。

个股涨多跌少,全市场超2700只个股上涨。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达2.15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放量2694亿,时隔114个交易日重回2万亿上方。

经过本周前两天的酝酿,今天沪指比较轻易地突破了去年10月8日的前高(3674.4点),创三年半多来新高(3683.46点)。

开盘3668.66点,盘中最高3688.63点——都是极具美感的数字组合。

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等也纷纷创出年内新高,全市场成交额站上了2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指数在完成收复前高的“使命”后,市场情绪一度震荡,但受益于量能放大,很快得到提振。数据显示,早盘上涨家数一度不足2000家,后续转为与下跌家数大致持平。

站在今天这个“里程碑”之上,展望后市,A股接下来会去向何方呢?

有观点认为,一方面,“慢牛”才开始没多久,如果相信“这次不一样”,那么当下市场仍有较大上涨空间;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从月K来看,沪指在3700点上下仍有较为密集的压力区(主要形成于2021年),加上本周即将进入后半段行情(资金有获利离场需求),短期仍有可能出现震荡回调。

“牛市旗手”发力,多个板块继续走强

与昨日盘面相似,今天大金融板块仍然是带动指数走强的主力,不同点在于银行板块出现回调,而作为“牛市旗手”的券商迎来放量突破。国盛金控连续两日涨停,长城证券直线封板。

东莞证券指出,沪指近期连创新高,市场做多情绪活跃,大盘仍有向上动能,建议超配金融等行业。

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叠加短期政策端以“持续发力”用好存量政策为主,但也保留了“适时加力”的空间,有利于非银金融及证券行业的发展。此外,2025年7月A股新开户196万户,同比、环比均显著增长,同比增长71%,远超去年同期水平,显示市场参与度提升,为证券行业带来增量业务机会。国内稳增长大方向明确,金融板块有望受益于政策支持及市场回暖。

其他板块中,军工、AI算力产业链、医疗服务、人形机器人等方向也有不错表现。尤其是创业板的“新中胜”三剑客(新易盛、中际旭创、胜宏科技)纷纷大涨,与同为权重股的宁德时代、东方财富等合力推动创业板指单日涨超3%。

考虑到它们都是近期大家比较熟知的题材了,本文不再赘述上涨逻辑。

下一步的思路?

据报道,目前,A股市场已经被多家券商定义为“牛市”,而且随着美元降息周期的开启,这种预期可能还会强化。

国金证券表示,本轮行情是流动性宽松与政策预期共振的结果,情绪改善来自外部环境的积极变化。本轮行情由投资者情绪升温与外资回流主导,险资提供长期支撑。

东吴证券指出,本轮行情表现出流动性驱动的特征,ETF、散户、杠杆资金均积极入市,呈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景象。但与2015年不同,当前政策层面对资本市场的呵护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等措施,有望为本轮行情奠定坚实基础。

信达期货认为,综合来看,近期股指在犹豫中上涨,技术面压力虽持续增强,但实际回踩幅度远不及预期,代表短期市场情绪仍是偏强。本周,预计这种强势状态还有延续的惯性,但要突破当前震荡市格局,还需等待新一轮宏观层面的支撑

(注:如文章开头所说的,沪指3700点附近仍是一个“坎”)

其一,当前板块轮动的特征依然显著,上周国防军工概念爆发,而“反内卷”方向有所熄火,在缺乏业绩兑现的抢跑行情中,投资者需重视前高压力。

其二,8月利好因素预计有限,其中包括政治局会议落地后的政策真空期,以及企业半年报密集发布带来的预期下修风险。

“我们认为,股指大方向看涨已是市场主旋律,但短期需注意单边做多的安全垫有所压缩,8月仍有阶段性的回踩预期,建议日内短多为主,后续若遇急跌则是重新入场做多的机会。

国金证券则称,后市A股和H股行情的持续性,取决于居民理财搬家进度和弱美元释放的全球流动性。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298090733

上一篇:被中方反制的2家欧盟小银行,什么来头?
下一篇: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