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铁军 吴中艳
“3号,5号,9号,请注意!现在喷施叶面肥,请加大水量,调整无人机的高度,以免气流吹落红枣,造成损失。”8月8日,二师三十七团的一片枣园里,3架无人机正在喷施叶面肥。铁门关市蜂鸟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三十七团三连职工石建辉手持对讲机,对员工们下达指令。
为了方便调度和联系,石建辉给16名员工和16架无人机都编了号。
三十七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农业是该团的支柱产业。在2024年之前,无人机植保业务,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片绿油油的农田,就是‘摇钱树’呀”,今年3月,石建辉萌生了一个想法。经过一番调查后,他打算依托团场的现有资源,采用集资入股的方式,成立一家公司。他算了一笔账,买1架无人机,就能带动2名职工实现再就业,增加收入。
说干就干。于是,石建辉拿出了他的所有积蓄,在团场4个连队“打广告”,寻找志同道合的职工,瞄准团场的6.55万亩耕地,一起发展“低空经济”。不出一个月,他招募了16名职工,集资200万元。此后,石建辉注册成立了铁门关市蜂鸟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鸟”公司)。
经过5个月的运营,“蜂鸟”公司现有16架大疆T70P无人机,员工16人。该团懂技术的三连职工韩佳乐,被石建辉聘任为“技术总监”。此外,他还为每名员工定制了工装。
从此,这支由16名职工组成的团队,在“技术总监”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无人机飞行技术,经过实践,个个都成了“行家里手”。
在团场,“蜂鸟”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精准植保。在一块块条田里,无人机按预设航线飞行,根据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精准喷施作业,一小时作业量平均90亩,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既降低了成本,又喷洒均匀,效果良好。
“公司员工一年只工作6个月,按每天作业500亩至1000亩算,年均收入15万元以上。”石建辉说。
目前,“蜂鸟”公司的业务不仅覆盖了三十七团的各个连队,还拓展到毗邻的三十八团、且末县9个乡镇。近3个月以来,已喷洒作业3万余亩。
“石哥带着我,凭借操控无人机,搞农业服务,让我实现了再就业,月收入2.8万元。”“蜂鸟”公司员工高丰说。
6月至8月,农作物生长进入关键期,也是无人机作业的高峰期。因中午气温较高,加之农作物叶片的纤维导管都是闭合的,不利于作物吸收药液和叶面肥。为了杜绝产生药害,员工们按照公司规定,采用“白+黑”模式,每天19时把无人机运到农田,一直干到次日9时。
石建辉说,“蜂鸟”公司初创时,三十七团领导为该公司协调了一座二层小楼,用作他们的办公场所,三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杜超则为他们联系种植户,让他们接到了第一个订单。
“蜂鸟”公司每周都会开展业务培训,并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对无人机和辅助设备进行维护。为了实现精准喷施作业,员工们密切关注每天的天气预报,根据风速确定是否进行作业。
“成功没有捷径,靠的是辛勤的劳动。依托团场资源,我们在创新中谋发展,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望着广阔的农田,石建辉坦言。
谈及未来打算,石建辉说:“到了10月份,农田植保作业就结束了。我打算带领员工去四川、贵州等地,在山区开展吊运水果等业务,员工每月的收入预计可达2万元。今后,我将吸纳更多的职工群众加入‘蜂鸟’团队,帮他们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