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飞出”增收梦

●杨铁军 吴中艳

“3号,5号,9号,请注意!现在喷施叶面肥,请加大水量,调整无人机的高度,以免气流吹落红枣,造成损失。”8月8日,二师三十七团的一片枣园里,3架无人机正在喷施叶面肥。铁门关市蜂鸟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三十七团三连职工石建辉手持对讲机,对员工们下达指令。

为了方便调度和联系,石建辉给16名员工和16架无人机都编了号。

三十七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农业是该团的支柱产业。在2024年之前,无人机植保业务,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片绿油油的农田,就是‘摇钱树’呀”,今年3月,石建辉萌生了一个想法。经过一番调查后,他打算依托团场的现有资源,采用集资入股的方式,成立一家公司。他算了一笔账,买1架无人机,就能带动2名职工实现再就业,增加收入。

说干就干。于是,石建辉拿出了他的所有积蓄,在团场4个连队“打广告”,寻找志同道合的职工,瞄准团场的6.55万亩耕地,一起发展“低空经济”。不出一个月,他招募了16名职工,集资200万元。此后,石建辉注册成立了铁门关市蜂鸟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鸟”公司)。

经过5个月的运营,“蜂鸟”公司现有16架大疆T70P无人机,员工16人。该团懂技术的三连职工韩佳乐,被石建辉聘任为“技术总监”。此外,他还为每名员工定制了工装。

从此,这支由16名职工组成的团队,在“技术总监”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无人机飞行技术,经过实践,个个都成了“行家里手”。

在团场,“蜂鸟”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精准植保。在一块块条田里,无人机按预设航线飞行,根据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精准喷施作业,一小时作业量平均90亩,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既降低了成本,又喷洒均匀,效果良好。

“公司员工一年只工作6个月,按每天作业500亩至1000亩算,年均收入15万元以上。”石建辉说。

目前,“蜂鸟”公司的业务不仅覆盖了三十七团的各个连队,还拓展到毗邻的三十八团、且末县9个乡镇。近3个月以来,已喷洒作业3万余亩。

“石哥带着我,凭借操控无人机,搞农业服务,让我实现了再就业,月收入2.8万元。”“蜂鸟”公司员工高丰说。

6月至8月,农作物生长进入关键期,也是无人机作业的高峰期。因中午气温较高,加之农作物叶片的纤维导管都是闭合的,不利于作物吸收药液和叶面肥。为了杜绝产生药害,员工们按照公司规定,采用“白+黑”模式,每天19时把无人机运到农田,一直干到次日9时。

石建辉说,“蜂鸟”公司初创时,三十七团领导为该公司协调了一座二层小楼,用作他们的办公场所,三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杜超则为他们联系种植户,让他们接到了第一个订单。

“蜂鸟”公司每周都会开展业务培训,并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对无人机和辅助设备进行维护。为了实现精准喷施作业,员工们密切关注每天的天气预报,根据风速确定是否进行作业。

“成功没有捷径,靠的是辛勤的劳动。依托团场资源,我们在创新中谋发展,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望着广阔的农田,石建辉坦言。

谈及未来打算,石建辉说:“到了10月份,农田植保作业就结束了。我打算带领员工去四川、贵州等地,在山区开展吊运水果等业务,员工每月的收入预计可达2万元。今后,我将吸纳更多的职工群众加入‘蜂鸟’团队,帮他们增收致富。”

上一篇:国台办:日益强大的人民海军将为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下一篇:波音7月飞机交付量环比下降20%,落后于空客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