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运变差的征兆:父母活得像孩子,孩子活得像父母

你是否留意过这种现象——

有些父母活得像孩子,而儿女却活得像父母。

最近,小雯因为忙于工作而心烦。

恰好妈妈打电话过来,向她抱怨和爸爸发生的矛盾。

小雯实在感觉太心累,就想先不聊了。

妈妈很生气,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没耐心!

小雯立马道歉并强撑着听完,直到妈妈消气。

其实,类似的事常有发生,爸妈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来找小雯倾诉,想获得安抚。

而小雯哪怕再忙再累,每次都会下意识去照顾他们,如果自己没做到,就会倍感内疚。

听完她的描述,我由衷地感觉到——小雯像是懂事靠谱的家长,而爸妈则像是需要被照顾的儿女。

生活中,有不少人像小雯一样,Ta们在给自己的父母当父母。

对于小雯向妈妈的道歉的举动,我发起了追问。

原本她工作忙压力大,有时候实在没精力听这些家长里短的抱怨,也是人之常情。

这里并没有「做错」的地方,为何要道歉呢?

小雯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她告诉我:爸妈是不会接受这样的说法的,在他们眼里,自己永远都是对的。」

自打小时候开始,每当小雯和爸妈发生不愉快,哪怕再有道理她都无法去说。

如果她坚持要讲道理,双方就会一直僵持,这对小雯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所以,每次她都选择主动道歉,以此来平息矛盾。

在这背后,既有一直透支自己安抚爸妈的无力感,也有哑巴吃黄连般的深深委屈,而这些情绪始终都无处诉说。

生活中,不少儿女都遇到这类情形:自己和父母相处需要小心翼翼

比如——

要揣测他们的意图,不能说观点不一致的话;

若他们做错了,需要很委婉地指出(或不能说);

即使自己有理、有情绪,也不能讲出来;

如果爸妈不开心(哪怕是他们原因导致),自己也有责任让他们心情好起来......

很多时候,儿女会把这类现象归因成「爸妈有威严」,「他们性格如此」。

然而,任何一个家里面,有不同的声音都是非常正常的。

如果爸妈一遇到不合自己意的事就闹情绪,一闹情绪就需要别人来负责,那么他们的内心就如同一个任性又脆弱的孩子——

一切都要按照我所想的去做。

只要让我不开心的,就是错的。

我不开心了,你们要负责,否则就是你不好。

当儿女试图指出当中的不对,父母会觉得这是在忤逆、或是在故意伤害Ta,并由此感到暴怒或是委屈。

于是,儿女就会出于恐惧和内疚,把情绪和想法吞到肚子里,默默消化。

咨询中,小雯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极深的话:我感觉自己是没有家的。

话语间,是深深的无力与失望。

诚然,她的父母健在,在别人看来,她与人相处也正常。

但这背后的代价,是孩子一直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里,

必须时刻保持察言观色,琢磨父母的喜恶,隐藏自己的脆弱、忧虑,表演出父母所期待的模样。

古语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而如果一个人即使身在家中,却难以心安,便也感受不到家。

一个健康的家,是一个能容纳人,让人心安的地方。

心理学家比昂说:关系的实质,是看谁在制造焦虑,谁容纳和化解焦虑。

通常来说,父母作为大人,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需要像容器一样,能够涵容孩子的情绪、忧虑。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父母像心理咨询师一样,需要全盘接住孩子的情绪,而是指至少需要有一部分涵容的能力。

相比之下,类似于小雯家庭的情况则完全相反,父母无法消解自身的情绪,而是全部扔给了孩子。

而孩子则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不得不承接和消化如此巨大的情绪。

所以说,这时儿女所承担的功能更像是父母,而父母则更像是孩子。

或许有人会觉得,不就是让儿女多体谅父母一点吗?忍一忍不就过去了?

其实,这样的情况持续时间长了,会对人的心理功能造成巨大的损耗。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心」类比成胃。

胃是容纳和消化食物的,一个人只要食量在正常范围,胃就能正常容纳,也能正常消化。

而心是容纳和消化情绪的,一个正常心理功能的人,也是能消化日常情绪的。

而当父母把无法面对自己的情绪,把它们通通扔给孩子,就如同孩子一个胃要消化多个人的食量,时间久了,就会出问题。

如果人成长所承接的情绪超出负荷,便会形成不良行为模式,对生活和成长都带来阻碍。

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习惯包揽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像前面提到小雯的成长环境,这样经历会让她在走出社会,与人相处时,更加容易本能地察觉身边人的情绪。

一旦发现别人有不满意,就会下意识地认为是自己的责任,然后容易自责内耗;

也容易因此被喜欢索取的人利用,导致关系上的纠缠。

2. 情绪上高敏感,行动力弱

由于经常要消化外界抛给自己的情绪,使得这类人经常处于情绪过载的边缘上,

如果自己生活中再遇到一点点事,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缓过神来。

因此,在做事上也拖延,或者总觉得有心无力,需要更长的时间做心理准备,才能开始。

并且,这时人会容易误判认为是自己太软弱,太没能力。

实则未必如此,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要消化的情绪实在是太多了。

3. 在亲近的关系上,容易崩溃失控

当一个人所承受的情绪超出负荷,那么Ta的理性便游走在理性边缘。

这时,在和伴侣、孩子这样亲近的人相处时,内心积攒已经的疲惫和崩溃,就会容易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导致情绪的决堤。

而以上的这些,其实都还算比较轻的。

曾经一位好友讲过一段令我至今难忘的经历。

她从小成长的环境也是承接了过多来自于父母的焦虑,父母无法帮她分担哪怕一点点的忧虑。

一次,她因为生病,需要独自去医院做个小手术。

尽管这手术非常简单,几乎没有风险,但她躺下去打麻醉的时候,却感觉自己要死掉了。

这显然并非生理上的「要死掉」,而是那一刻她强烈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荒原,那里空无一人,没有人可以依靠。

像是一脚踩空摔下悬崖,而这悬崖似乎没有底,她一边恐慌,一边失控地往下掉。

健康的家庭,父母需要给予孩子一定程度上情感的托举,而不是一味传递焦虑,消耗儿女的情绪能量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认为:父母已经很累了,怎么还要给Ta们提这么多要求?

其实,这种要求还真不高,只需要记住一句朴素的话:能调整的关系,就是好关系

如开头小雯听妈妈念叨那里,如果小雯表示自己太累,实在不想听,说罢妈妈能够理解,下次注意。

那么,这依然是一段好的关系。

因为,双方能够有对话的空间,孩子的感受、想法能够表达,父母也能够听进去,去调整。

这也是人与人关系中,最为基本的一点。

有的人会担心,父母如果自己也没什么能力,那是不是就无法容纳孩子的情绪,无法托举孩子?

其实不然,这背后也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技巧。

好友小林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她在一线城市打工这几年过得颇为辛苦,年初回家时,没读过什么书,已经80多岁的奶奶关心地问她在大城市生活得怎么样,开不开心。

小林如实地说出了自己的烦恼,有房贷压力、有被淘汰的压力,有经验婚姻的压力。

奶奶确实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但依然拍拍小林的后背说:

我孙女真不容易呀,也真不了不起呀,能同时面对这么多事,别逼自己太紧哦,实在太辛苦的话,就辞职歇一歇咯。

奶奶并没有给出更加高明的建议,但小林总能时常想起这番话,感觉心里暖暖的。

尽管平时奶奶不在身边,但是每当累了,想起家里还有个人牵挂着自己,关心自己过得累不累,就觉得身体又多了几分力量。

我见过许多像小雯这样经历的伙伴,Ta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了父母精神层面上的照顾者,活成了「小大人」。

在旁人看来,Ta们懂事、干练,可实际上心里面却有着重重的担子,害怕犯错、害怕自己伤到别人,可却从不害怕亏待了自己。

一次一个好友问我,她说自己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和父母相处了,似乎总是很累,总是做错。

我对她说:你可以试着提醒自己,在父母面前,你是一个孩子。

这本来是一个再朴实不过的真相,可许多人却忘记了这一点,把自己活成了父母的精神父母。

而你其实是他们的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偶尔任性是正常的、会犯错是正常的、需要被照顾也是正常的。

诚然,这样的调整对于已经长期失衡的家庭来说,依然是不容易的。

如果父母已经习惯了让孩子来承接情绪,这时孩子拒绝,他们必然会有情绪。

不过,这并不是坏事,因为父母需要机会真正去面对自己生活的课题与责任。

像前面提到小雯的故事,她在最近也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就是不再为自己没做错的事道歉。

这时,她也正在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归还给父母。

有的父母会通过这样的历程,去获得成长,也有的并不会,而去转身继续责怪孩子。

但这并不是你导致的,任何一个人,当Ta不去直面自身生活的责任,而是全盘抛给别人,就注定了会失望,这是迟早且必然之事。

因此,请允许自己做回一个孩子,你才能真正长大。

本文转载自武志红(ID:ktmakeup)。微博:@武志红。在安全、保密的环境中,探索卡在关系中的困境,愿你拥有爱与分离的勇气。麦子熟了经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布于:上海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