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来覆去优越,那就是自卑了

来源:西坡原创

昨天一个同爱脱口秀的好朋友说:“那个谁谁谁,我特别不喜欢。处处突出自己单身多好,优越性。这个就跟给单身的人说结婚多好一样,都是偏执。”

朋友接着说:“我就是对这个女性主义太敏感了,因为我相信很多人是渴望家庭的,喜欢孩子的,现在搞的结婚生孩子是错误的似的。”

我解释了一下这种言论市场存在的基础。因为社会因素,太多人结不了婚生不了孩子组建不了家庭,所以他们才需要这些嘴替。不婚不育优越论,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处境。

然后我说,我可以理解他们偶尔优越一下,不婚不育就是好。但要是天天这么优越,翻来覆去优越,其实是自卑的表现。

我们不是在催婚催育。我对催婚催育一点兴趣都没有,谁爱着急谁着急去。我们只是在说一个简单的道理,我认为这个道理是放在哪里都成立的。真正的自信自立是不需要反复优越的。

结婚好还是不结婚好?生孩子好还是不生孩子好?男人好还是女人好?这些全都是伪命题。不给具体条件,这些问题都是没法回答的。每个问题也都是动态的,一个不婚主义者,可能后面会后悔。一个结了婚生了孩子的人,也可能会后悔。甚至同一个人,今天和明天的想法都是会变化的。

如果非要整点哲学话术的话,我要说人的流动性要大于人在任何一时一地的观点。我们誓死要捍卫的,不是任何外在的凝固的话语,而是内在的神秘的变化着的不可捉摸的宇宙。电影《有话好好说里》,姜文梗着脖子说的那句台词“我都不理解我自己,你理解?”,是很耐人寻味的。

我们今天的问题恰恰在于,人太想要被理解了,完全忽略了,不被理解的昂扬,才是生命最本真最可贵的色彩。

GPT-5发布之后,变得直男了很多。很多人不适应,有用户向媒体反映,“GPT-5人情味儿更少了,不会主动关心、安慰我”,而相比之下,“GPT-4o能够通过我的用词、语气,推测出我现在是否害怕、紧张不安,并给予相应的安抚”。

老用户的情绪反弹如此强烈,以至于Sam Altman专门发了一条长文来回应。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上,这显然是非常有节点意义的一份文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Altman说,用户对AI模式的情感依赖,比以往对任何技术的依附都要强烈、直接。以至于模型更新或下线某个版本时,会让一部分人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Altman明确提到,OpenAI 认为自己不仅有技术责任,还有“心理干预责任”。Altman承认,如果一个用户精神状态脆弱、容易陷入妄想,我们不希望 AI 去强化这种妄想。大多数用户能清楚地区分现实与虚构或角色扮演,但有一小部分人不能。

如果一个用户无法分辨现实与虚构,那么AI不应该鼓励妄想。但现在的问题是,出现了很多“边缘情况”, Altman表示他们的原则是“把用户当成成年人”(treat adult users like adults)。

把这种官方词汇翻译一下,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成年用户不想要被当成成年人,他们想要孩子需要的那种频率和强度的安慰、认可、鼓励。

这对于AI平台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Altman说:

如果用户与 ChatGPT 的关系是,他们认为在交谈后感觉更好,但实际上他们不知不觉地被引离了他们的长期福祉(无论他们如何定义),那就是不好的。例如,如果用户想减少使用 ChatGPT,却感觉无法做到,这也是不好的。

这已经是委婉但很明确的对这部分用户的批评了,我们很少会看到互联网公司“敢”这样跟自己的用户说话。也可以看出情况发展到了怎样严重的程度。

这跟游戏成瘾、短视频成瘾还不是一个范畴,那些东西成瘾的时候你知道你在玩什么,或者说你知道是谁在玩谁,主体和客体还是能分开的,对AI的表扬形成依赖,是主体的自我沉迷,以至于不愿意面对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实际位置。

我倒是松了一口气,因为我经常感觉到一种冲动,想要对着人群大喊: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认可,想干什么去干就是了。现在看来,我的感觉不全是自大在作祟。

我经常对网络热点事件下面网友互相扎小人的游戏不耐烦。不喜欢一个人,就非要从各个角度证明这是一个坏人,甚至要举报投诉让他消失。这种仇恨从哪里来,当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种抱团本身,其实也表明了游戏参与者自身的虚弱。他们要打击一种观点、一种生活方式,本质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自立,只能借助对“错误”的排斥来确立自身的“正确”。

一个人要是真正自信,就会直接在自己认可的生活里头了,哪有功夫天天审判别人呢。

天天证明“单身就是好”和天天证明“结婚生子就是好”的,在精神上是同一类人,我管他们叫天天证明派。

时代也是如此。强大的时代顾盼自雄,虚弱的时代审判前后五千年。

我最近看到一个可笑的论调,说四大名著是靠电视剧“抬举”起来的。

原帖:

“四大名著”看起来如此伟大,确实很大程度是1980-2000年前后的大陆版电视剧的功劳,把原著的主题和氛围拔高到原作者没有想到的高度。比如把三国从封建忠义,变成对不分阵营立场的人间英雄气,以及自由浪漫主义的歌颂;把西游记,从旧时代宗教之间的蝇营狗苟,变成像真实历史的玄奘传一样,对大写的人,顶天立地的人的坚贞不屈的理想主义的歌颂;把红楼梦从家长里短,大家族内斗,变成“劝君惜取少年时”的对青春,对会在凡间凋谢,但终会在天上永恒不久的爱与美的力量的歌颂。

但是看着看着又笑不起来了,因为纵观今天的网络,每天都有人在重新发明历史,重新裁剪文艺作品。

他们的手段简单粗暴,就是把今天的一种姿态、一种价值观、一种舆论倾向无限拔高放大,拿去审判其他时代其他地方的人、事、物。这种唯我独尊的做派愈演愈烈,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只是每日浸泡在水缸里的人意识不到罢了。

我用来对抗这种精神锈蚀的咒语是:看不见其他人的人,都是可怜的人。看不见其他时代的时代,都是可怜的时代。看不见其他地方的地方,都是可怜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