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父母要从小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不害怕失败,也不急着成功

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

所以父母不能要求孩子不犯错,但是要培养孩子知耻的观念,也就是知道惭愧。唯有知道惭愧,才有敢于承认的勇气,进而有知错必改的决心,并且不再犯同样的过失。

孔子当年也没有要求不犯错,只是希望“不贰过”,就是错误不要犯第二次。

人的感情一部分是自发的内省,一部分是迫于外在的压力。

今天的中国父母受西方的影响,认为做错了事向别人道歉是礼貌的表现。于是经常告诉孩子:别人送你东西,要说谢谢;做错了事情,要跟人家道歉。

父母不断强化要“道歉”的外部压力,就会弱化孩子内心“知耻”的观念,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认识:犯错没什么大不了,只要道过歉就没事了。

这种想法之下,孩子很难有“求改进”和“不贰过”的自发内省。

西方人性格比较情绪化,如果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只要事后诚心道歉,对方会坦然接受,关系也比较容易一如既往。

中国人则是一个不太愿意接受口头道歉的民族,就算嘴上表示谅解,但内心的芥蒂却很难彻底消除,感情的裂痕不是道歉就能抚平的。

错误已经犯了,人心已经伤了,后果已经造成了,说句道歉的话就能一笔勾销吗?

中国人这样做,不是因为我们“小气”,而是有两个用意:

一方面做错了就是做错了,口头上的道歉没有用,要用实际的行动,让对方察觉到自己的歉意,弥补所造成的伤害。

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提醒中国人要时刻慎始慎行,尽量不要造成需要道歉的事实。意气用事,随便犯错,再用道歉来了事,在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

比如一个人背着一个大背包,不小心撞了你一下,然后说声对不起,回过头又撞你一下,再说对不起,你会觉得很愉快吗?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既然背着背包,就要想到背包随时可能撞到别人,所以拿下来放在胸前才是正确的方式。

知耻的人除了慎行,必然也会谨言,以防说错话被人笑话。

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就是告诉我们,人是不得已才讲话的,能够不讲最好就别讲。

今天的人讲得太多,听得太少,所以往往不长进。大家在一起,不讲话的人收获最大,讲话的人把肚子里面的东西都讲光了,一无所得。

谨言慎行是知耻的表现,没有羞耻感的人最糟糕。父母要教会孩子凡事先想一想,怎么做才合理。如果不明白,及时向父母或长辈请教,以免犯错。万一做错了,必须勇于改过,力求不再犯第二次。

可是我们现在有些人都在训练孩子不害羞,尤其是女孩子如果不害羞的话,将来怎么教导呢?

中国人求上进是自己和自己比一代更比一代强,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建立在孩子能够求上进上面。

中国人永远不认输,永远向前进,这便是求上进的表现。那打输了怎么办?调过头来继续前进,只是方向不一样而已,这就是标准中国人。因为人一旦认输,就会兵败如山倒,追求上进的信心就荡然无存了。

我们不认输,但是要承认自己的疏失、过错,然后力求弥补、改进。现在的孩子大多害怕失败,怕失败的人什么事情都不敢尝试,又何谈不断上进呢?

父母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这些观念,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不要害怕失败,也不要急着成功。因为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真正的大器都是晚成。

我们求上进、不认输,但并不是样样都要不输于人,样样都要赢过别人,就等于输掉了自己。

人要比较,但中国人主张自己跟自己比,父母教导孩子也不要总跟别人比,鼓励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一天比一天有进步就够了。

活到老就要学到老,永远不松懈,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合理,人向高处走,应该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一套完整记录教授所有人生智慧的典籍

《曾仕强全集》图书即将出版!

感兴趣的易友,一定要持续关注哦~

发布于:河南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