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 | 全球科技:印度能否成为苹果下一个制造中心?

(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产业链转移成为投资界关注焦点。经过多轮关税政策变动,在考虑了4/12美国白宫发布的豁免政策以后,美国对中国/印度进口的智能手机的关税分别为20%/0%,印度对美出口具备相对关税成本优势。通过去年9月印度各地的实地走访和最新政策分析,我们认为:1)从产能角度,苹果理论上具备从印度出口美国所需所有手机(6600万台)的产能规划,但由于首发能力尚有欠缺,量产初期产品仍需从中国出口。2)印度的零部件国产化工作刚刚起步,即使所有美国所需iPhone都由印度生产,声学、光学、面板等主要零部件还需要依赖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其它国家供应链。关注印度本地相关代工企业以及中国相关零部件产业链公司。

点一:鸿海与塔塔加速扩产并购,印度产能规模快速接近全球主力工厂

鸿海与塔塔电子是苹果在印度的主要组装合作伙伴。鸿海产能位于钦奈和班加罗尔,总建筑面积达约250万平方英尺,班加罗尔新厂总投资额达26亿美元。据Digitimes(3/31),鸿海计划到 2025 年在印度生产 2500 万至 3000 万部 iPhone。塔塔电子则通过收购纬创与和硕在印工厂,快速切入苹果供应链,已在卡纳塔克邦与泰米尔纳德邦布局制造基地。综合两家公司布局,印度苹果相关厂区总面积已超过400万平方米,超过鸿海中国深圳龙华厂(约300万平方米),或具备满足美国市场(6600万台年需求)所需的理论产能规划基础。

观点二:首发量产能力尚有短板,初期新品供应或仍需中国支持

根据我们实地调研,尽管印度已实现iPhone标准版(15/15 Plus)本地生产,但在高端型号(Pro系列)首发量产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当前印度工厂在工程技术协同、良率控制、供应链响应速度等方面,尚未达到中国的成熟度。新机上市初期对量产速度与质量一致性要求极高,预计未来1-2年内,iPhone首发阶段主力供应或仍将由中国完成。印度工厂将在新机上市后逐步放量,承担后续增量供货任务。

观点三:零部件国产化刚起步,核心供应链仍以中国为主

虽然印度已通过“Make in India”倡议和PLI计划基本实现手机整机本地化,但关键零部件仍高度依赖进口。摄像模组、声学器件、OLED面板、金属机壳等,均主要由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供应。2024年,印度推出SPEC 2.0计划,旨在通过补贴推动被动元件、PCB、电池模组等环节本地化,但整体进展尚需时间。根据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数据,2024年印度零部件本土化率仅约35%,目标到2027年提升至60%。因此,即使未来iPhone在印度整机生产比例提升,绝大部分关键零部件或仍将继续从中国大陆、越南等地进口。

投资建议:关注超跌优质标的与印度本地扩张受益企业

产业链转移过程中,相关公司包括:1) 在印度本地加速布局的印度和海外企业,或直接受益于苹果产业链本地扩张。2)关注受产业链相关新闻影响股价超跌,但实际短期转产可能性相对较低的企业,对代工板块短期建议回避,关注转产进展。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复苏进度低于预期;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本研报中涉及到未上市公司或未覆盖个股内容,均系对其客观公开信息的整理,并不代表本研究团队对该公司、该股票的推荐或覆盖

研报:《科技: 印度能否成为苹果下一个制造中心?》2025年4月29日

黄乐平 分析师 S0570521050001 | AUZ066

陈旭东 分析师 S0570521070004 | BPH392

于可熠 分析师 S0570525030001 | BVF938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