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国资小新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机集团中国二重德阳万航模锻公司班组长叶林伟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宣读倡议书。
这位世界最高等级8万吨模锻压力机首位操作手,在锻造领域十数年如一日深耕细作,与团队一道积极探索,成功研制C919关键核心部件,为我国大国重器制造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小新与您一起,深入了解这位全国劳模代表“托举”大国重器的奋斗历程。
“既然不能开飞机,就为造飞机贡献一份力”
2006年,学生时代的叶林伟听说学院锻压班要为8万吨模锻压力机定向培养技能人才,而这台机器可以为中国建造自己的飞机提供支撑,从小梦想开飞机的他毅然从热门的工民建专业转入锻压专业。
“既然不能开飞机,那能为造飞机贡献一份力,也是圆梦!”
带着为造飞机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念,2009年,叶林伟进入中国二重,来到蒸汽锤锻岗位学习。每天与叮咚作响的模锻锤为伍,他师傅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工作细致认真,叶林伟还被安排做了一段时间质量员工作。
2012年,8万吨模锻压力机正式建成投产,叶林伟通过层层选拔成功入选大压机首批6人操作团队。
8万吨模锻压力机高达42米,相当于15层楼房的高度,总重量达2.2万吨,通过液压泵驱使高压缸,能在瞬间产生高达8万吨的压力。这样一个“大家伙”,却是用来为C919这样的大飞机锻造正负误差控制在一毫米内的高端精密模锻件。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创造世界纪录的巨型压力机,8万吨模锻压力机锻造操作当时没有可复制的经验借鉴,全靠探索和实践。
叶林伟还没“登机”就要先闯三关——
第一关看“天书奇谭”,10万个英文单词的压机说明书,汇集了海量专业术语;
第二关摸液压原理,总长10公里的液压管道,遍布上千个的阀体、管道、增压器等元器件的所有工作原理,都必须熟稔于心;
第三关钻电气原理,大压机PLC控制柜有上千个电气单元模块,任何指示灯的闪烁都有特定意义,表示压机正常或者故障,须全部掌握。
外方专家曾断言,中国培养一名大压机操作者最起码也得一年半载。叶林伟不服气,把400页英文说明书抄下来、翻译好,钻进大压机地下“迷宫”一点一点摸索。“关关难过关关过,一定要短时间拿到操作手资质。”
“我现在还记得,考试那天调试方出的题很难,超出了正常范围综合考核,我是唯一通过的,他们给我打了高分。”闯过难关的叶林伟终于实现愿望,成为这台“国宝级”设备的首位操作手。
用8万吨模锻机练就“压鸡蛋”绝活
为了能够精细控制这台超级设备,叶林伟练出了一个绝活:用8万吨模锻机去压生鸡蛋,蛋壳破裂,蛋壳膜不破。万吨千钧,皆在毫厘之间。
攻关C919起落架的压制时,叶林伟团队遇到了两大难题:锻件定位和温度控制。
首先是定位。模具型槽有高低差,上模一压下来,锻件低点就容易翘起来,如果压机速度慢,等发现偏差再调整就晚了,几吨重的坯料只能报废。
这件事没有解决捷径,只能和设备“死磕”。叶林伟和同事们白天守着压机看每个动作,液压阀开合的声音、压力表跳动的幅度,记满三大本笔记;晚上把原理图铺在床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满“这里要快0.5秒”“这个角度要偏2度”等关键因素。
其次是温度。温度控制更是一场“全员会战”。1200℃的坯料出炉,每秒冷却2度,20秒内必须完成所有动作,不然坯料变硬,无法继续锻压。大家只能围着刚出炉的坯料反复测试,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调了无数版参数后,终于找到临界点,锻压时间最终被控制在6秒。
叶林伟和他的团队凭借对8万吨模锻压力机液压系统的深入了解,凭借着十余年无数工件的锻造经验,为国产大飞机C919锻造了130多个关键承力零部件,真正实现了为造飞机贡献一份力的梦想。
“咱们操作的是8万吨模锻压力机,要有8万吨的胆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机集团新增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高层次技能人才近500人次,一批批大国工匠走上台前,在国之重器的宏观构想与锻打制造的纤毫之间挥洒汗水。
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的事业中,叶林伟既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
作为8万吨模锻压力机首位操作者,叶林伟将自己多年的操作经验整理编写成《8万吨模锻压力机操作手册》《800MN操作SOP及异常处置办法》,系统梳理了压力机操作流程,总结出烤模、物料准备、装炉加热、锻造生产等8项流程操作标准化手册,为大型模锻件的质量提升和标准化生产、大压机操作人才的培养贡献了无数经验智慧。
在国机集团人才培养的宏观设计之下,中国二重持续构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产业工人素质,搭建技能人才发展平台,健全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助力产业工人成才。
如今,叶林伟已是不少人的师傅。现在带徒弟,叶林伟常说:“课本能教会你公式,但教不会你‘手感’。”
4月29日,叶林伟在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介绍8万吨模锻机,回答记者提问
4月29日下午,叶林伟受邀出席“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记者向叶林伟提问,对于培养新一代技术人才,除了理论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
在长期的“师带徒”过程中,叶林伟摸索出了一套心得。
第一是教徒弟学会听设备所“表达”的声音。他经常带着徒弟到8万吨压机前聆听,有一些高压管,在正常的情况下声音顺滑,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发生其他的异响,甚至会对整个管道产生一定的振动。徒弟们需要长时间观察和感受,掌握设备传递出来的语言,从而精准地掌握设备实时运行的情况。
第二是锻炼徒弟的心理素质,叶林伟经常不定时问操作手遇到问题怎样解决,团队会把解决方案尽可能做到更好。
第三是带领青年操作人员学会总结。8万吨模锻压力机的操作流程比较复杂,团队从下到上梳理经验,编写成每个工序的标准化操作手册,大家一起开会,“一步一步过、一项一项过”。
叶林伟经常鼓励同事、徒弟要“敢想敢试”。团队搞“制坯+模锻” 一体化时,有徒弟提出想创新给锻件定位。有人觉得“老办法够用,别折腾”;但叶林伟支持徒弟,“要敢于吃螃蟹,试成了就是新突破”。
“咱们操作的是8万吨模锻压力机,要有8万吨的胆子。当年没人觉得鸡蛋能在压机下不破,但我们试成了。”
叶林伟在受表彰感言中提到,“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奋斗者”,这正是我国一代代优秀产业工人的生动写照。他们的梦想,也正如叶林伟所说,“积极投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新技术、新技能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以劳动者本色,奋斗者姿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再立新功”!